• 區(qū)劃代碼:430421000000
    地名由來: 

    歷史沿革:衡陽縣周以前屬荊州南境。周至春秋為揚粵(后以揚越)屬地。戰(zhàn)國屬楚黔中地。秦屬長沙郡。漢為承陽、鐘武2縣。西漢高祖五年(前202年)始建縣,名承陽,屬長沙國。西漢武帝元鼎六年(前111年)于承水(現(xiàn)名蒸水)之南置鐘武縣,屬零陵郡,縣治在今西渡鎮(zhèn)郊曾步。東漢光武帝建武十三年(37年)承陽改丞陽,屬零陵郡,縣治在今金蘭寺。東漢順帝永建三年(128年)更名為重安,屬衡陽郡,縣治在今渣江三湖町。三國為丞陽、重安、臨丞3縣。南朝為重安、臨蒸縣。后析臨蒸置新城縣。隋文帝開皇九年(589年)。并臨蒸、新城、重安3縣置衡陽縣,屬衡山郡,衡陽縣名從此始。縣治在今衡陽市城北區(qū)境內(nèi),轄區(qū)包括今衡陽市、衡陽縣、衡南縣。唐高祖武德四年(621年),析衡陽縣為臨蒸、重安、新城三縣。唐玄宗開元二十年(732年)并臨蒸、重安、新城3縣仍稱衡陽縣。五代屬楚國衡州府。宋屬衡陽郡。元屬衡州路。明屬衡州府。清先后屬衡永郴桂道、定天府、衡州府。清高宗乾隆二十二年(1757年),析衡陽縣東南鄉(xiāng)置清泉縣。民國后并衡陽縣、清泉縣仍稱衡陽縣,初屬衡州道,后直屬省,以后又隸屬湖南省第二行政督察區(qū)。1942年析衡陽縣城區(qū)置衡陽市。1949年10月衡陽縣解放。10月13日,衡陽縣人民政府成立,屬衡陽地區(qū)行政公署,縣治在今衡陽市城區(qū)內(nèi)。1952年6月,析衡陽縣東南鄉(xiāng)置衡南縣。衡陽縣政府移置西渡鎮(zhèn),屬湘南行署。1954年屬衡陽專署。1983年12月,衡陽地市合并為市,本縣屬衡陽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