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區(qū)劃代碼:140122000000
    地名由來:據《漢書·地理志》注:“應劭曰,黃河千里一曲,當其陽,故曰陽曲!逼湔f不確。陽曲并不臨近黃河,不當以黃河得名。清道光《陽曲縣志》卷1《輿地圖上》:“陽曲乃汾曲之陽!保ㄖ袊孛Z源詞典)

    歷史沿革:夏商屬冀州。周屬并州。春秋屬晉,為盂地。戰(zhàn)國屬趙。秦兼并六國,置狼孟縣,隸太原郡。狼孟故城遺址在今黃寨村東。西漢為盂、汾陽、狼孟三縣地,均屬太原郡。新莽時改狼孟為狼調,屬太原郡。東漢建安二十年(215年)曹操遷陽曲民于今太原市北郊區(qū)陽曲鎮(zhèn)一帶居住。陽曲鎮(zhèn)為漢時的陽曲故城。晉復置陽曲縣,與狼孟同屬太原國。隋屬太原郡,開皇六年(586年)更名陽直,十六年后又改名汾陽。唐初屬太原郡,開元十一年(723年)始屬太原府。自武德七年(624年)改汾陽為陽曲之后歷代未改。宋屬河東路太原府,太平興國七年(982年)縣治移于太原城西郭外,為郭下縣,太原府治。金屬河東北路太原府。元屬冀寧路,為路治。明屬山西省太原府,萬歷前設88都,萬歷時減為71都。清承明制,康熙年間設61都,道光二十三年(1843年)又增為63都,轄700村。1912年后屬冀寧道,為山西省會,設8區(qū),12鎮(zhèn),151主村,695附村。1937年后,以同蒲鐵路為界,分為東、西陽曲,西陽曲屬晉綏邊區(qū)三分區(qū),東陽曲屬晉察冀邊區(qū)二分區(qū)。1948年8月東西陽曲合并于大盂鎮(zhèn)上原村,后移辛莊村,同年11月遷駐黃寨。建國后陽曲縣一度屬忻縣專區(qū),全縣分12個區(qū)。后第十二區(qū)并入第七區(qū),剩11區(qū),轄119個村委會,681年個自然村。1952年劃為8個區(qū)。1953年由盂縣劃入57個自然村。1954年撤銷區(qū)建制。1956年合并為20個鄉(xiāng)。從1950-1958年,分五次劃給太原市郊295個自然村,即今太原市北郊區(qū)的陽曲、向陽、小返等7個鄉(xiāng)鎮(zhèn)以及古交市的河口、嘉樂泉、閣上等7個鄉(xiāng)鎮(zhèn)。1953年劃給定襄縣4個自然村,同年由盂縣劃入57個自然村,即今凌井店鄉(xiāng)。1958年陽曲縣由忻縣專區(qū)劃歸太原市管轄?h人民政府設在黃寨鎮(zhèn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