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區(qū)劃代碼:320282000000
    地名由來:《晉書·周處傳》載:周處之子周▉興兵平叛,三定江南,“帝以▉頻興義兵,勛誠并茂,乃以陽羨及長(zhǎng)城之西鄉(xiāng)、丹楊之永世別為義興郡,以彰其功焉”。隋開皇初郡廢,改縣曰義興。北宋太平興國初避太宗諱改宜興縣。(中國地名語源詞典)

    歷史沿革:宜興因荊溪橫貫東西,古稱荊邑。秦王政二十六年(公元前221年)設(shè)陽羨縣,屬會(huì)稽郡,西晉永嘉四年(310年)為昭周處之子周▉三興義兵之功,置義興郡。隋開皇九年(589年)廢郡改義興縣。北宋太平興國元年(976年)邀太宗趙光義之諱,改義興縣為宜興縣。清雍正四年(1726年)以荊溪為界,分置宜興、荊溪二縣,同城合治,屬常州府。民國元年(1912年)仍并為宜興縣;1914年5月屬蘇常道;1927年起,先后直屬江蘇省、省第二督察區(qū)、蘇常區(qū)、省第一行政區(qū)、溧陽督導(dǎo)區(qū)、江南行署第一區(qū)、省第一行政區(qū)?谷諔(zhàn)爭(zhēng)時(shí)期,新四軍曾在此建立錫宜武三縣行政委員會(huì)、宜武太(湖)三縣行政委員會(huì)、武宜縣政府,宜溧縣政府和宜興縣政府等游擊區(qū)抗日民主政權(quán)。1949年4月24日宜興解放,先后隸屬于常州專區(qū)、蘇州專區(qū)、鎮(zhèn)江專區(qū)(后改鎮(zhèn)江地區(qū));1983年1月隸屬于無錫市;1988年3月5日撤縣設(shè)市,由省直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