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區劃代碼:513224000000
    地名由來:洪武二十年(1387年)改稱松潘等處軍民指揮使司,簡稱松潘衛。松潘即依此而得名。據《太平寰宇記》卷81松州嘉誠縣:“唐武德元年于縣置松州,取州界甘松嶺為名!泵骱槲涫辏1379年)置松州衛,后與潘州衛合并,為松潘衛,乃合松州、潘州二衛為名。清雍正九年(1731年)改置松潘廳,乾隆二十五年(1760年)升為直隸廳。1914年改松潘縣,皆以松潘衛為名。(中國地名語源詞典)

    歷史沿革:據《尚書·禹貢》記載,為古梁州西北境,商周為古氐羌民族繁衍地,為古氐羌地。前316年秦滅蜀后,設立湔氐縣,是松潘地區縣級建置之始。松潘為川、甘、青邊界地區,又系漢民族與少數民族的結合部地區,歷史上每遇動亂年代,常為化外之域。秦末,湔氐縣即名存實亡。漢武帝元鼎六年(前111年)西漢王朝在此設立湔氐道,三國時,湔氐道為蜀漢政權領有。西晉武帝時(265—290年)湔氐道廢,今松潘地區有升遷縣的建置。至東晉,升遷已為中央號令所不及,此后鄧至羌進入松潘地區。南北朝時期,松潘地區為鄧至國領地。西魏廢帝二年(553年)鄧至國歸附西魏,置甘松郡。北周天和元年后和隋朝年間(581—618年)為嘉誠縣。唐武德元年(618年),嘉誠為松州治所。天寶元年(742年)改松州為交川郡。乾元元年(756年)復松州建置。廣德元年(763年)松州為吐蕃領地。此后,松州為漢、蕃爭奪區域,隸屬或此或彼。明洪武十二年(1379年)并潘州(今若爾蓋縣境內)置松州衛指揮使司。洪武二十年(1387年)改稱松潘等處軍民指揮使司,簡稱松潘衛。松潘即依此而得名。清順治九年(1652年)松潘衛入清帝國版圖,雍正九年(1731年)裁衛,改置松潘撫民廳,乾隆二十年(1761年)改稱松潘直隸廳。1913年改直隸廳為縣,始稱松潘縣。轄境約為當今之松潘、南坪、阿壩、若爾蓋、紅原、黑水等縣之全部或部分地區。1950年2月9日后,西北部草原廣大地區先后建為若爾蓋縣、紅原縣和阿壩縣,南坪地區設置南坪縣,小黑水地區劃屬黑水縣。1950—1952年屬茂縣專區,1953—1955年屬四川省藏族自治區,1956年以后屬阿壩藏族自治州即今的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。自西漢在此設立湔氐道始,松潘縣城就在今進安鎮地區,已有2000多年歷史。古城墻是明洪武十二年(1379年)平羌將軍御史大夫丁玉進攻松州建立松州衛之后,調寧州衛(甘肅寧縣)指揮高顯來松負責筑建的。明英宗正統年間(1436—1449年)到明嘉靖五年(1526年),又兩次增修外城405丈。古城的城垣,全長6.2公里,高12.5米,平均厚度為30米,拱形城門跨度為6米。有城門7道,在城門基石上,鏤刻著各種浮雕圖案,至今保存完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