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區劃代碼:513432000000
    地名由來:喜德為彝語“夕奪”的音譯。據1985年版《喜德縣地名錄》說:彝語“夕”為鎧甲,“奪”為產地之意。以古時曾產鎧甲而得名。(中國地名語源詞典)

    歷史沿革:先秦時為西夷居住地;西漢至隋、唐屬越西郡合登縣;唐末及宋屬大理地方政權;元屬建昌路之蘇州:明屬寧番衛,在冕山置千戶所;清置寧遠府,改臺登縣為冕寧縣。在冕山設分縣丞署;1912年后,寧屬屯墾委員會在今米市鄉設寧東設治局。在桃源鄉設北山模范政治指導區。喜德縣城地址原名“甘相”。明朝天啟元年(1621年),冕寧知縣派一武官到此選地建寨作為屯兵之處。祭天殺羊的血跡定地建寨,初名“甘相汛”,清雍正六年(1728年)改寧番衛為冕寧縣,知縣徐坦在原兵寨基礎上筑城,城墻高3米,厚1.8米,周長1850米;設四門:“東曰鎮夷,西曰迎恩,南曰慶云,北曰鳳山”。城內建游擊署,稱“甘相營”。又因城址座落在海拔1843米的洪積扇上,城區呈扇城形分布,故有“扇城”之稱。清同治二年(1863年),清兵追剿太平天國義軍石達開部過此,留兵駐守,改稱“清遠營”。1912年后稱靖遠鄉,隸屬冕寧縣,1950年后,劃西昌紅毛媽姑彝族自治區和冕寧縣第四區(靖遠區)合并于1953年置縣,縣府駐光明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