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區劃代碼:620521000000
    地名由來:宋《太平寰宇記》有“廢上邽縣,本邽戎地,秦伐邽戎而置縣,屬隴西郡,今(宋)為清水縣理所!蔽鳚h武帝元鼎二年(前115年),在古隴坂通道,析上邽縣(南移天水市區)置清水與隴(今張家川)兩縣,屬天水郡;清水縣以上隴“清泉四注”得名!端·渭水注》:“(清)水導源東北隴山,二源俱發,西南出隴口,合成一水。西南流,歷細野峽,逕清池谷。又逕清水縣故城東!笨h因清水而得名。(中國地名語源詞典)

    歷史沿革:秦武公十年(前688年)伐邽戎,在全國始置上邽縣,據有縣北及中部之地。秦惠公五年(前395年)伐綿諸部族,據有縣南之地。秦昭王二十七年(前280年),置隴西郡轄上邽縣、綿諸道至西漢初。宋《太平寰宇記》有“廢上邽縣,本邽戎地,秦伐邽戎而置縣,屬隴西郡,今(宋)為清水縣理所!蔽鳚h武帝元鼎二年(前115年),在古隴坂通道,析上邽縣(南移天水市區)置清水與隴(今張家川)兩縣,屬天水郡;清水縣以上隴“清泉四注”得名。東漢因隗囂戰亂,省清水入隴屬漢陽郡。三國復清水縣入隴,屬魏置渭北廣魏郡。晉代清水屬秦州略陽郡。南北朝北魏時置清水郡,轄清水、伯陽(今北道區伯陽鄉)兩縣。隋初廢郡,更伯陽為秦嶺縣。唐武德四年(621年)在清水縣置邽州,六年(623年)并入秦州。貞觀十七年(643年)省秦嶺入清水縣。唐開元二十二年(734年)清水古城震毀。廣德元年(763年)吐蕃陷清水出縣東大震關。大中二年(848年)收復,改屬鳳翔府,縣治移河南上邽鎮(即今城處)。五代清水自前蜀經后唐至周,名為隴右道秦州府所轄,實為吐蕃割據。北宋擊吐蕃后清水隸秦鳳路秦州府。太平興國二年(977年),秦州經略使曹瑋在牛頭河南岸,筆架峰下筑清水城設治至今。金人攻秦隴,清水金據。南宋以縣北臥牛山下改冶坊寨置縣(今黃門鄉王店村),冶坊縣城址尚存。寶慶三年(1227年)蒙古主成吉思汗從六盤山率軍抵清水縣西江(今牛頭河),逝于清水城西薩里川(今紅堡鄉)。元滅金宋,并冶坊入清水。元、明兩代均屬陜西行省鞏昌府秦州所轄。清康熙七年(1668年)歸甘肅布政司,雍正七年(1729年)改屬秦州直隸州。1912年屬渭川道,道廢屬甘肅第四行政專署。1949年7月31日后,屬甘肅省天水地區行政公署。1953年劃縣北部置張家川回族自治區。1958年清、張并為清水回族自治縣。1961年又分設清水、張家川兩縣至今。1985年改市管縣體制,屬天水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