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區劃代碼:441481000000
    地名由來:縣境廣跨古興寧江(今五華),右別溪(今五華琴江)和左別溪(今寧江)流域?h名由興寧江而得,縣治設在今五華縣華城雷公墩。

    歷史沿革:東晉南渡后,從龍川縣東境劃分出興寧。東晉咸和六年(331年)建縣?h境廣跨古興寧江(今五華),右別溪(今五華琴江)和左別溪(今寧江)流域?h名由興寧江而得,縣治設在今五華縣華城雷公墩。南朝齊永明元年(483年)劃分興寧縣為興寧和齊昌兩縣。齊昌縣以今興寧縣地為其轄境,縣治設于古寧昌鄉的舊址上,即今城北5里處的洪塘坪。興寧縣則以今五華河和琴江兩河流域為其轄境,縣治仍于雷公墩。南朝梁天監年間(約503年),撤銷齊昌與雷鄉(龍川東境)兩縣建置,將齊昌全境及雷鄉東部地并入興寧縣,縣治由雷公墩徙至佗城。唐武德五年(622年)復置齊昌縣,仍以洪塘坪為縣治。貞觀元年(627年)齊昌縣又廢,并入興寧縣。天授二年(691年)復置雷鄉縣,興寧保留東晉時原轄縣境。五代南漢王劉,于乾亨元年(917年)在舊齊昌地置齊昌府,府治設于洪塘坪,興寧為其屬縣,縣治徙至丫下圩(今龍川縣天羊山麓),于宋開寶四年(971年)降齊昌府為縣。天禧三年(1019年)撤銷齊昌縣,歸并興寧,縣治由丫下圩徙至雷公墩。宋熙寧四年(1071年),從興寧縣境劃出今寧江流域、霍山東境和大信地為興寧縣境,縣治由雷公墩移至洪塘坪。元代霍山地劃給龍川縣,明嘉靖時大信地并入平遠縣,清代和1911年以后,保留明代縣境。1915年-1936年先后隸屬潮循道、潮梅鎮守使、粵東區綏靖專員公署。1937年后;一直隸屬廣東省第六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。1949年后,先隸屬興梅專員公署,1953年6月改隸屬粵東行政公署,1956年3月隸屬汕頭專員公署,1965年7月至1985年,隸屬梅縣專員公署、梅縣地區革命委員會、梅縣地區行政公署,1985年,實行市管縣體制,隸屬梅州市?h人民政府駐興城鎮。******1994年6月8日批準撤銷興寧縣,設立興寧市(縣級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