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區劃代碼:110109000000
    地名由來:《日下舊聞考》卷106:門頭村“民皆市石炭為生”。(中國地名語源詞典)

    歷史沿革:秦漢時期,門頭溝區地屬薊縣,歸上谷郡。唐末屬玉河縣。金代,廢玉河縣,其轄區全部歸入宛平縣。明洪武元年(1368年),宛平屬北平府。明永樂年間改北平為順天府,宛平隨屬順天府。清代,宛平屬順天府。1914年,順天府改稱京兆地方,宛平從屬京兆。1928年,京兆改稱北平特別市,宛平劃歸河北省。1952年9月,宛平縣全部與北京第16區及房山縣一部并為京西礦區。1958年5月改稱門頭溝區至今。

    門頭溝區位于北京城區正西偏南,東經115度 25'00"至116度10'07",北緯39度48'34"至40度10'37"之間。東西長約62公里,南北寬約34公里,總面積1455平方公里。其東部與海淀區、石景山區為鄰,南部與房山區、豐臺區相連,西部與河北省琢鹿縣、淶水縣交界,北部與昌平區、河北省懷來縣接壤。屬太行山余脈,地勢險要“東望都邑,西走塞上而通大漠”,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。

    門頭溝區地處華北平原向蒙古高原過渡地帶,地勢西北高,東南低。地形骨架形成于中生代的燕山運動。境內總面積的98.5%為山地,平原面積僅占1.5%。西部山地是北京西山的核心部分,山體高大,層巒疊嶂,海拔1500米左右的山峰160余座。西北部的靈山海拔2303米,有“京都第一峰”之稱,另有百花山、髽髻山、妙峰山等山峰。東部山地處于北京西山邊緣,山體較小,山勢漸緩,其東南部的兔兒莊海拔僅73米,為境內 低點。區內3條主要嶺脊均呈東北向平行排列,自西北至東南依次為:黃花梁一黃草梁一棋盤山復背斜;百花山一清水尖一妙峰山復向斜;鐵坨山一九龍山一香峪梁復向斜。由于山地切割嚴重,各嶺脊之間形成大小溝谷300余條。平緩的山地與陡峭的山坡交替出現,地形呈鋸齒狀、階段性上升。

    門頭溝區屬中緯度大陸性季風氣候,春季干旱多風,夏季炎熱多雨,秋季涼爽濕潤,冬季寒冷干燥。西部山區與東部平原氣候呈明顯差異。年平均氣溫東部平原11.7℃,西部齋堂一帶10.2℃。極端 高氣溫東部40.2℃,西部37.6℃。極端 低氣溫西部-22.9℃,東部-19.5℃。春季60天,夏季76天,秋季 60天,冬季169天,冬季漫長是境內氣候的一大特征。春秋季節,境內風、霜頻繁,年平均風速為2,7米/秒,8級以上大風 21次,年平均無霜期200天左右,江水河村一帶無霜期僅100天。日照時數較多,年平均日照2470小時。降水量自東向西逐漸減少,受中緯度大氣環流的不穩定和季風影響,降水量年際變化大, 多為970.1毫米(1977年), 少為377.4毫米(1997年),年平均降水量約600毫米。

    流經境內的河流分屬3個水系,其中屬海河水系的永定河流域面積 大,為1368.03平方公里;屬大清河水系的白溝河流域的面積次之,為73.2平方公里;屬北運河水系的流域面積 小,僅為13.82平方公里。永定河是全區 大的過境河流,河道長100余公里,主要支流有劉家峪溝、湫河、清水河、下馬嶺溝、清水澗、葦甸溝、櫻桃溝、門頭溝等,大小支流共300余條。由于受上游降水不均勻的影響,其流量極不穩定。境內流域范圍坡度陡,河道坡降大,入境處海拔373米,出境處為73米,河道坡降為2.99%,固水流湍急。加之上游流經黃土地區,河水含沙量較多,平原地區的河道不斷發生淤積,遷徙不定,故史有“洋河”“小黃河”“無定河”之稱。直至50 年代修筑了官廳水庫后,才改變永定河的水文特征。清水河是永定河官廳山峽 大支流,為境內第二大河。上游有兩支,北支發源于靈山,南支發源于百花山,兩支于塔河口匯合,始稱清水河。其流向自西而東,河道全長28公里。大清河水系的白溝河境內流程較短,出境后入房山區界。北運河水系,境內有兩部分,一在雁翅鎮泅家水、白瀑寺一帶,出境入昌平區界;一在軍莊鎮北四村,出境入海淀區界。

    境內地下水可分為4個區:一是田莊一雁翅一青白口一石河村一線以北地區,以灰巖巖溶裂隙水溶洞水為主,總出水量3.63萬噸/日;二是髻山一妙峰山地區,均為火山巖、砂巖裂隙水,總出水量2.908萬噸/日;三是千軍臺一清水澗一黃嶺村一線以東地區,水文地質情況復雜;四是清水河流域,水資源較豐富,因流域內水文地質情況復雜,地下水的補給、埋藏和流動規律也多種多樣,水資源的分布極不均勻。門頭溝區的土壤屬地帶性褐土,分為山地草甸、山地宗壤、褐土等3大類,8個亞類,93個土種。其中分布面積較廣的有山地棕壤、山也淋溶褐土、碳酸鹽褐土。境內植被屬于暖溫帶落葉、闊葉林類型,僅在深山區有殘存的次生樺、楊林,一般林地均為灌木林或雜木混交林,森林覆蓋率在40-60%之間。靈山、黃草梁等山頂地區,因氣候寒冷,多為草坡,以白草為主。村莊附近植被破壞嚴重,一般覆蓋率約20— 40%。

    門頭溝區地層主要由震旦亞界的薊縣系和青白口系,下古生界的寒武系、石炭系、二迭系,上古生界的侏羅系和第四紀的馬欄組、百花山冰期堆積所構成。經過漫長的地質變遷,境內形成了多種類型的礦床,現已探明的有:煤殲、石灰巖、玄武巖、輝綠巖、陶粒頁巖、耐水粘土、大理石、花崗石、紫硯石、白云巖、硅石、白花玉、紫頁巖、石棉、冰洲石、天然石板、煤殲石、銅、鋅、鋁、鐵、金、銀等等。其中以煤、石灰石儲量大、分布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