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區劃代碼:130629000000
    地名由來:《漢書·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》載:“容城攜侯徐盧”為中元三年(前147年)十二月封,“以匈奴王降侯”。容城之名始此。(中國地名語源詞典)

    歷史沿革:春秋、戰國時期為燕國之域。秦代屬廣陽郡。西漢時,于高祖八年(前199年)封深澤侯國。景帝三年(前154年)國廢,遂改置容城縣(新莽時稱深澤),故城在今縣城西北城子村,屬幽州涿郡。東漢時,于建初二年(77年)封容城為侯國,仍屬幽州涿郡。三國、魏時,容城侯國改置為容城縣,初屬幽州涿郡,后改隸幽州范陽郡。晉代,容城縣屬幽州范陽國,后即廢。北魏時,于太和年間(477-499年)復置容城縣,仍治今城子村,屬幽州范陽郡。北齊天保七年(556年)又廢容城縣,并入范陽縣。隋代,容城縣域為遒縣轄地,屬上谷郡。唐代,于武德五年(622年)析易縣境原容城縣地復置縣,稱遒縣,屬北義州,并同治今城子村。貞觀元年(627年)改隸河北道易州。圣歷二年(699年),賜名全忠縣。神龍二年(706年)復名遒縣。天寶元年(742年)又改名容城縣,初屬上谷郡。于至德二年(757年)還屬河北道易州。五代時,于后晉開運二年(945年)容城縣陷入契丹。后周世宗顯德六年(959年)收復容城縣南境,另置容城縣,僑治雄州城,屬雄州,而契丹境內之容城縣仍存。宋代,原契丹境之容城縣即入遼,亦僑治拒馬河北今新城縣西北界,屬易州。北宋建隆四年(963年)將后周所建之容城縣(南境)移置于拒馬河南,屬河北東路雄州。到金時,遂將南北兩容城合并,縣治在今城子村,初屬雄州。金泰和八年(1208年)改隸安州。貞祐三年,(1215年)又改屬中都路安肅州。元代,容城縣屬保定路雄州。于世祖至元四年(1267年)將歸信縣(今雄縣)境內原渥城縣(今安新縣)地并入容城縣,九年又析出設新安縣。明代,于洪武七年(1374年)省容城縣并入雄縣,十三年十一月復析置容城縣,并于景泰二年(1451年)徙今治,容城縣廢前屬雄州,復置后直隸保定府。清時,容城縣仍屬保定府。1912年容城縣屬直隸省范陽道。1914年屬保定道。1928年直隸于河北省。1937年初劃屬第二督察區。1938年4月屬冀中區四專區。1941年,容城縣與新城、固安、涿縣各一部,組成第一聯合縣,屬冀中區十一專區。1942年,第一聯合縣撤銷。1945年容城縣屬冀中區十專區。1947年5月,容城縣與定興縣東部地區組成容定縣,屬冀中區十專區。1948年底,仍屬冀中區十專區。1949年8月1日劃歸河北省保定專區。1958年12月20日,撤銷容城縣,并入徐水縣。1961年5月3日,又撤銷保定專區,容城縣境隨徐水縣歸保定市轄。1962年5月23日,析徐水縣復設容城縣,還隸保定專區。1970年,保定專區改稱保定地區,繼轄容城縣。